萬物復蘇,春意盎然。春天是一年最美好的季節,春季也是一些傳染病的高發階段。常見的傳染性疾病包括:流行性感冒、流行性腦脊髓炎、麻疹、水痘、腮腺炎、風疹、猩紅熱等。這些傳染病都是呼吸道傳染病,可通過空氣、短距離飛沫或接觸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徑傳播。人員較密集、相對比較集中的地方,一旦出現較容易傳播,會對師生的工作學習帶來影響,因此我們有必要對春季常見傳染病的預防措施有所了解。
一、春季常見傳染病簡介
1、流行性感冒
流行性感冒簡稱“流感”,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,具有很強的傳染性。流感病毒分為甲、乙、丙三型。
傳播途徑:
傳播途徑以空氣飛沫為主,也可通過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間接傳播,患者發病后1-7天均具有傳染性,病初2-3天傳染性最強。
臨床表現:
一般表現為急性發病,有高熱,體溫可達39~40℃,伴畏寒,一般持續2~3天。
■全身中毒癥狀重,如乏力、頭痛、頭暈、全身酸痛。
■常有咽痛,而咳嗽、鼻塞、流涕等呼吸道癥狀輕。
■少數有惡心、嘔吐、食欲不振、腹瀉、腹痛等表現。
2、麻疹
麻疹屬于急性呼吸道傳染病,全年均可發生,主要發生在冬春季節。
傳播途徑
人群普遍易感,凡是沒有接種過麻疹疫苗者,接觸后90%以上均會發病,1-5歲小兒發病率最高。
但近年來由于麻疹疫苗的廣泛接種,發病年齡有后移趨勢,病愈后有持久免疫力。
病人是唯一的傳染源,發病前2天到皮疹出現后5天都具傳染性,主要是通過飛沫或直接接觸患者的分泌物傳播,病人的眼結膜、鼻、口、咽等處的分泌物(如眼淚、鼻涕、痰等)以及尿和血液中都存在著麻疹病毒。
臨床表現:
■開始時癥狀像感冒,主要表現發熱、咳嗽、打噴嚏、流涕,眼皮發腫、流淚、怕光,口腔內出現白點(柯氏斑)。
■第4天起從耳朵后面開始出現玫瑰色的斑丘疹。
■通常2-3天內皮疹擴散到全身,維持4-7天。
■隨后皮疹開始消退,脫屑、留下褐色斑痕,其他癥狀也逐漸消退。
3、水痘
水痘是一種急性傳染病,人群普遍易感,1-14歲為高發年齡。
水痘傳染性強,一次發病可終身獲得較高的免疫力。
傳播途徑:
水痘主要通過飛沫經呼吸道傳染,接觸被病毒污染的塵土、衣服、用具等也可能被傳染。
臨床表現:
■水痘病毒感染人體后,經過大約2周的潛伏期,患者可出現頭痛、全身不適、發熱、食欲下降等前期癥狀。
■繼而出現有特征性的紅色斑疹,后變為丘疹,再發展為水皰,常伴有瘙癢。
■1~2天后開始干枯結痂,持續一周左右痂皮脫落。
■皮疹軀干部最多,頭面部次之,四肢較少,手掌、足底更少。
4、諾如病毒引起的感染性腹瀉
諾如病毒是一種比較常見、會引起急性感染性腹瀉的病毒,全年均可發生感染,冬春季節高發。
傳播途徑
諾如病毒感染性強,以腸道傳播為主,可通過被諾如病毒污染的水源、食物、物品、空氣等傳播。容易被感染的地方有很多,特別是像學校食堂、餐館等人群聚集的公共用餐地,所以,在公用場所用餐最好使用自己的碗筷。
臨床表現
■腹瀉、腹痛、惡心、嘔吐,可伴有低熱、頭痛、乏力及食欲減退。
■糞便為黃色浠水便,患者經常無預兆劇烈嘔吐,嘔吐物有感染性,成人腹瀉較突出,兒童嘔吐較多。
■諾如病毒潛伏期為24~48小時,病程為自限性,一般2~3天即可恢復。
二、預防措施
春季傳染病雖然種類繁多,但只要重視預防工作,做到早發現、早隔離、早診斷、早治療,就可以有效地阻斷傳染病的流行與傳播。
1、按時注射預防疫苗;
2、每天開窗通風,保持室內空氣新鮮,尤其寢室、電腦室、書房等;
3、不到人口密集、空氣污染的場所去,如歌舞廳、影院、錄像廳;
4、勤洗手,并用流動水徹底清洗干凈,包括不用污濁的毛巾擦手;
5、到醫院就診最好戴口罩,回家后洗手,避免交叉感染;
6、注意不要過度疲勞,防止感冒,以免抗病力下降;
7、合理膳食,增加營養;
8、發熱或有其它不適及時就醫;
9、避免接觸傳染病人,盡量不到傳染病流行疫區;
10、傳染病人用過的物品及房間適當消毒,如日光下晾曬衣被,房內門把手、桌面、地面用含氯消毒劑噴灑、擦拭;
11、食物必須煮熟煮透,特別是生蠔之類的海產品,即食蔬菜徹底洗干凈。
三、學校建議
1、每日落實晨、午、晚三檢及因病缺勤病因追查與登記制度,如患傳染性疾病,需隔離期滿才能上學(班)。
2、學校員工或學生出現出現發熱、咳嗽、皮疹、嘔吐、腹瀉等癥狀時,應及早離崗離校居家休息,切勿帶病上班(課)。
3、發現病例異常增多時,及時上報,學校向當地疾控機構及相關行政部門報告。
4、加強教室、宿舍、午休室等場所的通風,保持空氣流通。
5、注意環境衛生清潔打掃,定期做好教具、實驗設備、公用活動區等的清潔消毒工作。
6、加強健康教育,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,注意勤洗手,打噴嚏要遮掩口鼻等。
后勤管理處衛生所宣
二〇二〇年四月